当前位置: 首页>>考试频道>>高三>>正文
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——诗词鉴赏
2010-07-02 12:59  

 

江苏省淮州中学韩维加  

 

10年全国卷Ⅰ)  

12.阅读下面这首诗,然后回答问题。(8分)  

咏素蝶诗刘孝绰  

随蜂绕绿蕙,避雀隐青薇。映日忽争起,因风乍共归。  

出没花中见,参差叶际飞 。芳华幸勿谢,嘉树欲相依。  

{注}刘孝绰(481-539):南朝梁文学家,彭城*(今江苏徐州)人。文名颇盛,因恃才傲物,而为人所忌恨,仕途数起数伏。  

1)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?是怎样描写的?(3分) 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 

【答案提示】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,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,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,趁着风一起归去。在花中出没,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。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,采用细节描写,以蜂、雀、日、风、花、叶作衬托。  

(2)这首诗有什么含意?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(5分) 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 

【答案提示】托物言志,写自己徒负才华,只能追随他人,仕途起起伏伏,不能为人赏识,施展才能。  

 

10年全国卷Ⅱ)  

12.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然后回答问题。(8)  

梦中作  

欧阳修  

夜凉吹笛千山月,路暗迷人百种花。  

棋罢不知人换世,酒阑无奈客思家。  

【注】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(1049),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。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,见两童子在下棋,于是置斧旁观,等一盘棋结柬,斧已拦掉.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。③酒阑:酒尽.  

(1)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?  

答;  

(2)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?  

答:  

1)解析: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。 “路暗花迷”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,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,“无奈”“思家”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,故答案为: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;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 

2)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。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,一句一个场景;夜、笛、千山月,路、百种花,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,是以景写情,情景交融;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。故答案为:①一句一个场景;②以景写情,情景交融;③对仗十分工巧。  

 

10年北京卷)  

13.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12题。(7分)  

古风 (其三十九)  

李白  

登高望四海,天地何漫漫。霜被群物秋,风飘大荒寒。  

荣华东流水,万事皆波澜。白日掩徂晖①,浮云无定端。  

梧桐巢燕雀,枳棘②栖鸳鸾③。且复归去来,剑歌《行路难》。  

注:①徂辉:落日余晖。②枳棘:枝小刺多的灌木。  

③鸳鸾:传说中与凤凰同类,非梧桐不止,非练食不食,非醴泉不饮。  

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3)  

A.前四句,写诗人等高望远,看到天高地阔、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,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.  

B.诗中“荣华东流水”与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的“古来万事东流水”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。  

C.七、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、浮云变幻的景象,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.  

D.九、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,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 

②结合全诗,简述结尾句“剑歌行路难”所表达的细想感情。(4分)  

 

这是李白诗“登高望四海①”(《古风》其三十九)  

这首诗与《行路难》是同时期的作品。诗中借景寓情,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。“梧桐巢燕雀,枳棘栖鸳鸾”,就是对权贵当道、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。  

①、四海,指天下。  

②、漫漫,广阔无边。  

③、被,覆盖。大荒,广阔的原野。两句意为:秋霜覆盖,万物凋零;北风飘拂,原野荒寒。  

④、两句意为: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,转瞬消逝;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,变化多端。  

⑤、徂(cú)晖,夕阳的余辉。  

⑥、帜棘,有刺的灌木。鸳,通“鵷”。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。两句意为: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,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;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,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。  

⑦、归去来,回去吧。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,弃官还乡,曾作《归去来辞》。《行路难》,乐府“杂曲歌辞”调名。两句意为:还是回家去吧,弹剑高歌《行路难》。  

参考答案:  

1)(3分) A  

2)(4分)要点:  

对荣华易逝、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;  

对黑白颠倒、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;  

对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。  

 

10年上海秋季卷)  

() 阅读下面的散曲,完成第1416题。(8)  

[越调]平湖乐  

尧庙秋社王恽  

社坛烟淡散林鸦,把酒观多稼。霹雳①弦声斗高下,笑喧哗,壤歌亭外山如画。朝来致有,西山爽气,不羡日夕佳。  

[]①霹雳:琴名。  

14.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。(2)  

15.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3)  

A.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,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。  

B.“社坛烟淡散林鸦”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。  

C.“山如画”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,渲染烘托社日活动。  

D.本曲用词清新高雅,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。  

16.“不羡日夕佳”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?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 (3)  

 

10年广东卷)  

10.阅读下面的宋词,然后回答问题。(7分)  

望江东  

黄庭坚  

江水西头隔烟树,望不见、江东路。思量只有梦来去。更不怕、江阑住。  

灯前写了书无数,算没个、人传与。直饶寻得雁分付,又还是、秋将暮。  

【注】①阑:阻隔;阻拦。②直饶:纵使。分付:交付。  

1) 简析“隔”字的双重意蕴。(3分)  

2)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。(4分)  

上片:  

词人触景生情,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,虚写梦中回到江东。抒发不忍离去之愁。  

下片: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,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,却是节令已过。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。  

考查类型:分片赏鉴主旨。  

 

10年山东卷)  

14.阅读下面这首古诗,回答问题。(8分)  

咏怀八十二首(其七十九)阮籍  

林中有奇鸟,自言是凤凰。清朝饮醴泉,日夕栖山冈。高鸣彻九州,延颈望八荒。适逢商风起,羽翼自摧藏。一去昆仑西,何时复回翔。但恨处非位,怆悢使心伤。  

[]①商风:秋风。 ②怆悢(liàng):悲伤。  

1)诗中“清朝饮醴泉,日夕栖山冈。高鸣彻九州,延颈望八荒”四句体现了“凤凰”怎样的品性?(3分)  

2)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,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请作简要分析。(5分)  

 

译文:  

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,自己说是“凤凰”。  

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,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。  

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,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。  

此时正值秋风吹起,羽翼就低垂了下来。  

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,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。  

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,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!  

 

1)参考答案:品行高洁,志向远大,才能出众。  

2)参考答案:托物言志(或比兴、象征)。以凤凰自喻,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的悲伤。  

10年江苏卷)  

9.阅读下面这首诗,然后回答问题。  

送魏二  

王昌龄  

醉别江楼橘柚香, 江风引雨入舟凉。  

忆君遥在潇湘月, 愁听清猿梦里长。  

1)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。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《雨霖铃》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?(2分)  

2)一、二两句诗中“醉别”“江风引雨”表达了惜别深情,请作简要说明。(4分)  

3)三、四两句诗,明人陆时雍《诗镜总论》云:“代为之思,其情更远。”请作具体分析。(4分)  

【答案】(1)橘柚香。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。  

(2)惜别知音,借酒浇愁;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。  

(3)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,通过想象拓展意境,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。  

【解析】(1)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,延伸到其他篇目,难度较小。“橘柚香”具有时令特征,代表秋天,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”之句。  

(2)既为送别诗,又点出“别”,当有惜别之意,此为第一层。又因“醉”字,可推出“愁”情,即借酒消愁,此为第二层。“江风引雨”为景语,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,此为第三层。  

(3)鉴赏类题型,包括表达技巧、思想感情、效果等部分。根据诗句内容和“代为之思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,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;“其情更远”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,意思对即可。  

10年湖北卷)  

14.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然后回答问题。  

鹊桥仙•七夕  

范成大  

双星良夜,耕慵织懒,应被群仙相妒。娟娟月姊满眉颦,更无奈风姨吹雨。  

相逢草草,争如休见,重搅别离心绪。新欢不抵旧愁多,倒添了新愁归去。  

【注】争:怎。  

1)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,此词说“新欢不抵旧愁多,倒添了新愁归去”,而秦观说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。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。(4分)  

2)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,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。(4分)  

 

1)【参考答案】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:旧愁未去,新愁又添,虽有新欢,却不抵思念愁苦。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:虽然相逢短暂,但只要感情真挚,不在乎朝暮厮守。  

2)【参考答案】①通过“群仙相妒”(具体表现为“月姊满眉颦”和“雨姨吹雨”)反衬“双星良夜”的美好。  

②通过“旧愁多”与“新欢”少(“相逢草草”)的对比表达“双星良夜”相逢的短暂。  

③通过“重搅别离情绪”或“相逢草草”的“新欢”反衬“归去”时所增添的“新愁”,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。  

注:举出任意两例,言之成理即可。  

【试题分析】第一题考查情感,比较鉴赏。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,已经点出,要求举例分析。  

【高考考点】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,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 

【易错提醒】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,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,没有做到具体分析。  

【备考提示】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。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。逐字解说诗句,结合小注,理解诗的大意。对比,是把具有明显差异、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,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。写作中的对比手法,就是把事物、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,安置在一定条件下,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,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。运用这种手法,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,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,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。所谓反衬,就是主要事物(本体)与陪衬事物(衬体)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,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,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、相异的次要形象,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。  

【分析鉴赏】两千多年来,牛郎织女的故事,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。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,范成大的这首《鹊桥仙》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。  

双星良夜,耕慵织懒,应被群仙相妒。“起笔三句点明七夕,并以侧笔渲染。”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桥“(《岁华纪丽》卷三”七夕“引《风俗通》),与牛郎相会,故又称双星节。此时银河两岸,牛郎已无心耕种,织女亦无心纺绩,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。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,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,扣人心弦。下韵三句,承群仙之相妒写出,笔墨从牛女宕开,笔意隽永。”娟娟月姊满眉颦,更无奈、风姨吹雨。“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,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(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,见《博异》)。这些仙女,都妒忌着织女呢。织女一年才得一会,有何可妒?则嫦娥悔恨偷灵药、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,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,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,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。不仅如此。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,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。词情营造,匠心独运。  

“相逢草草,争如休见,重搅别离心绪。”下片,将“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”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,更不写“忍顾鹊桥归路”的泪别场面,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。七夕相会,匆匆而已,如此一面,怎能错见!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。词人运笔处处不凡,但其所写,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。显然,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,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,作如此同情之理解。“新欢不抵旧愁多,倒添了、新愁归去。”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,再进一层刻画。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,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,旧愁何其深重,新欢又何其深重,新欢又何其有限。不仅如此。旧愁未销,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。年年岁岁,七夕似乎相同。可谁知道,岁岁年年,其情其实不同。在人们心目中,牛郎织女似乎总是“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”而已。  

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,则牛郎织女的悲愤,乃是无限生长的,牛郎织女之悲剧,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,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。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,这一可怕性质,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。显然,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,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,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。此可断言。天也,你不识好歹何为天?地也,你错勘贤愚做地!  

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。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,实为人砖能堪。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,反衬、凸出、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,则是独具匠心的。(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)全词辞无丽藻,语不惊人,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。范成大之诗,如其著名的田园诗,颇具泥土气息,从这里可以印证之。最后,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。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。多用《鹊桥仙》之词牌,不失“唐词多缘题”(《花庵词选》)之古意。其中佼佼者,前有欧阳修,中有秦少游,后有范成大。欧词主旨在“多应天意不教长”,秦词主旨在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,成大此词则旨在“新欢不抵旧愁多,倒添了、新愁归去”。可见,欧词所写,本是人之常情。秦词所写,乃“破格之谈”(《草堂诗馀隽》),是对欧词的翻新、异化,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。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、深化。牛郎织女的爱情,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,但人心总是人心,无限漫长之别离,生生无已之悲剧,决非人心所能堪受,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。故成大此词,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。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,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。欧、秦、范三家《鹊桥仙》词,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,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,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,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。  

 

10年天津卷)  

13.阅读下面两首唐诗,按要求作答。(6分)  

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 

司空曙雍陶  

峡口花飞欲尽春,剑南风景腊前春,  

天涯去住泪沾巾。山鸟江风得雨新。  

来时万里同为客, 莫怪送 君行较远,  

今日翻成送故人。自缘身是忆归人。  

 

1)《峡口送友人》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?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?  

2)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,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?  

3)有人认为《峡口送友人》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。《送蜀客》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。你是否同意?请说明理由。  

1)暮春飞花  

解析:本题考查“鉴赏诗歌事物形象(意象)”的知识。能力层级是C级。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。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,渲染氛围,营造意境,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。在《峡口送友人》诗中,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。这句中“峡口”表示地点。“花飞”就是意象,也就是飞花。“欲尽春”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。  

2)思念故乡之情  

解析: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。前一首“同为客”表现思乡之情,后一首“自缘身是忆归人”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。  

3)同意: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;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,以乐写哀。  

不同意: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;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。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。  

解析: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。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,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,使物象明显突出。用于艺术创作,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。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,然后再引出主题,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。第一首写伤春之景,目的是写离别之情,是正面烘托;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。  

 

10年重庆卷)  

12、阅读下面这首词,然后回答问题。(6分)  

菩萨蛮 •北固题壁【清】郭麟  

青天欲放江流去,青山欲截江流住。侬也替江愁,山山不到头。 片帆如鸟落,江住侬船泊。毕竟笑山孤,能留侬住无?  

1)简析“片帆如鸟落,江住侬船泊。 ”中“住”字的含义。(2)  

(2)词的上阕说“依也替江愁”,下阕说“毕竟笑山孤”,“愁”与“笑”是否矛盾?为什么?(4)  

1)参考答案: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,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。  

标准答案:“住”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,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。  

花亦眠点评:此答案是在解答“住”字的表达效果,非揭示其含义  

2)参考答案:不矛盾: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,作者为之忧愁;下阕看到山势孤立,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,乐观自信而笑。  

标准答案:从“愁”到“笑”,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。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。然后,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,故笑。  

 

10年陕西卷)  

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,完成8~9题。  

雨雪曲江总  

雨雪隔榆溪,从军度陇西。绕阵看狐迹,依山见马蹄。  

天寒旗彩坏,地暗鼓声低。漫漫愁云起,苍苍别路迷。  

【注】 ①江总(518~590):南朝陈文学家,字总持,济阳考城(今河南兰考)人。历仕梁、陈、隋三朝。②榆溪:指边塞。③陇西:在今甘肃东部。  

8.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?末句中的“别路”是什么意思?  

9.诗人把“旗彩坏”、“鼓声低”分别接在“天寒”、“地暗”之后,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?(6分)  

 

 

10年湖南卷)  

11.阅读下面的宋词,根据提示,完成赏析。(7)  

好事近 陆游  

湓口放船归,薄暮散花洲宿。两岸白苹红蓼,映一蓑新绿。有沽酒处便为家,菱芡四时足。明日又乘风去,任江南江北。  

【注】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。  

(1)赏析上片“映一蓑新绿”句中“蓑”“映”二字的巧妙之处。(4)  

答:“蓑”字勾连“新绿”,“新绿”如蓑,引人联想,近观长短参差,远望绵延涧泽,形象生动,“映”字体物甚细,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,构成一幅深浅对比、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,是以愉悦人心。  

(2)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。(3)  

答: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,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,生活上别无奢求,乘风顺流、随意飘荡、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。  

 

10年福建卷)  

6.阅读下面一首唐诗,回答问题。(6分)  

访隐者  

[]郭祥正  

一径沿崖踏苍壁,半坞寒云抱泉石。  

山翁酒熟不出门,残花满地无人迹。  

[] ①坞:山坳。②山翁:此处指隐者。  

1)在诗句中,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。(1分)  

2)结合第三、四句,赏析“应”  

3)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(2分)  

A.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田园。B. 锦城虽云乐,不如早还家。  

C.艰难苦恨繁双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D. 春江花朝秋月夜,往往取酒还独倾。  

1)解析: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“访隐者”的“访”字,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“踏”字。  

误区警示: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,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 

答案:踏  

2)解析: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。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。  

误区警示: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。  

答案: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,足不出户,门外落花满地,无人造访、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,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,随性自然的情怀。(意思对即可)  

3)解析: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,难度不大,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,这和A项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的风格是一致的。  

误区警示: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。  

答案:A  

 

10年安徽卷)  

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8-9题。  

岁暮  

[]杜甫  

岁暮远为客,边隅还用兵。烟尘犯雪岭,鼓角动江城。  

天地日流血,朝廷谁请缨?济时敢爱死?寂寞壮心惊!  

[]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末,时杜甫客居阆州(今四川阆中)。②雪岭:又名雪山,在成都(今四川成都)西。雪岭临近松州、维州、保州(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),杜甫作本诗时,三州已被吐蕃攻占。  

8.诗人为什么会发出“寂寞壮心惊”的感慨?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。(4)  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 

9.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,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。(4)  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 

8、【试题答案】边境发生战争,时局艰危,朝中无人为国分忧;岁末暮年,漂泊异乡,政治上被冷落,孤独寂寞;诗人崇高的责任感、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,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。  

【试题考点】本题考查“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”的能力。能力层级为D(鉴赏评价)  

【试题解析】本题在鉴赏过程中,不但要细读本诗,了解诗人境遇、主观志向,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,还要做到知人论世,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,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,然后进行综合思考,才能不遗漏要点。  

9、【试题答案】  

借代,如“烟尘”代边境战争;与后文“鼓角”相应,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,渲染了时局的艰危。用典,如,“请缨”,典出《汉书.终军传》;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,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。  

【试题考点】  

本题考查“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”的能力。能力层级为D。(理解鉴赏评价)  

【试题解析】  

一般认为,“表达技巧”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(字词-句子-段落-篇章),分别是修辞手法(比喻、比拟夸张、借代等)、表达方式(记叙、说明、描写、抒情、议论,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)、表现手法(对比、衬托、象征、比兴等)、谋篇布局手法(开头、结尾、过渡、照应等)。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。用典是引用的一种,也叫稽古。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“对偶”;还有“双关”手法,如“岁暮”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,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,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。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,如“边偶还用兵,烟尘犯雪岭”“朝廷谁请缨”是作者的想象,是虚写;“鼓角动江城。天地日流血”是眼下情景,是实写。表现手法中有对比,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“敢爱死”对比;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;“济时敢爱死?寂寞壮心惊”,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;“鼓角动江城”暗含战争前后对比;诗歌开头“远为客”与结尾“寂寞壮心惊”思想感情对比,等等。  

【诗歌简赏】  

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,杜甫五十二岁。这一年他在梓州,听说官军大胜叛军,便写下了著名的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诗。此后他到阆州,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,于是杜甫心忧天下,写下了这首《岁暮》诗。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,在岁暮之际,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。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,内忧尚未完全平息,外患又接踵而至。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,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!颔联“烟尘”和“鼓角”借代指战争,战事推到了雪岭,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。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,对 唐朝 君臣发出质问:“朝廷谁请缨?”面对强敌,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?尾联“济时敢爱死?”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,特别是朝臣的忠告,又是对自己的鼓励,真正忠君爱国的人,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。但“寂寞壮心惊”,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。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,无法为国分忧,无法施展抱负,徒有报国之心,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“岁暮”之人,虽然想杀敌报国,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,只能独自寂寞。  

 

10年江西卷)  

14.阅读下面这首诗,然后回答问题。(6)  

送人归京师  

陈与义  

门外子规啼未休,山村落日梦悠悠。  

故园便是无兵马,犹有归时一段愁。  

【注】①京师:指北宋都城汴梁。②陈与义:南宋初年爱国诗人,河南洛阳人。  

(1)指出诗中“子规”意象的含义。(2)  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  

【解析】本题难度不大。杜鹃鸟,俗称布谷,又名子规、杜宇、子鹃。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。常夜鸣,声音凄切,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。  

(2)诗中“故园便是无兵马”与“犹有归时一段愁”是否矛盾?为什么?(4)  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  

答案:不矛盾,因为在诗人看来,即便故园没有战火,但国土沦丧,南北分裂,所以送友人归京时,触景生情,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。  

 

10年辽宁卷)  

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8-9题。  

 

陈与义  

潇潇十日雨,稳送祝融归。燕子经年梦,梧桐昨暮非。  

一凉恩到骨,四壁事多违。衮衮繁华地,西风吹客衣。  

【注】①陈与义(1090-1138):字去非,号简斋,洛阳人。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(1118),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。 ②祝融:火神,这里指夏季。③四壁:家徒四壁,指穷困。④衮衮:众多,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。繁华地:指京城。  

8.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?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?(5分)  

9.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“若即若离”,你同意这种说法吗?请简述理由。(6分)  

8、答案:秋已来临,燕子将要南归,一年恍若一梦。梧桐经一场雨打,已与昨晚的不同了。作者借燕子、梧桐在雨中的感受,表达了自己怀旧、失落的感情。(第一句如理解为“燕子将要南飞,想到一别就是一年,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”,也可给分。)  

解析: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。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,明确传统意象燕子、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。“燕子经年梦”较难理解。  

9、答案:同意。虽然诗题是“雨”,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、雨景,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,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。(若答不同意,只要言之成理,也可酌情给分。)  

解析: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。主要要理解“若即若离”的含义:“好象接近,又好象不接近。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。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。”“若即”指接近,始终体现在题目上,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;“若离”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“雨”,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。  

10年浙江卷)  

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2223题。(6分)  

定林(王安石)  

漱甘凉病齿,坐旷息烦襟。  

因脱水边屦,就敷岩上衾。  

但留云对宿,仍值月相寻。  

真乐非无寄,悲虫亦好音。  

注:定林:寺原名,位于金陵(今南京)。  

仍:又。  

22.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。(3分)  

23.诗人为什么认为“悲虫”也会有“好音”?结合全诗简要解析。(3分)  

22、参考答案:“宿”和“寻”皆为人的动作,运用拟人手法,把“云”、和“月”人格化。诗人欲和白云对宿,又逢明月向寻,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。  

23、参考答案:诗人被罢官后,寄情自然山水,认为只要超越凡尘,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,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。  

背景解读: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、大官僚的利益,两宫太后、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,共同反对变法。因此,王安石在熙宁七年(1074年)第一次罢相。次年复拜相。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,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,于熙宁九年(1076年)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,从此闲居江宁府。宋哲宗元祐元年(1086年),保守派得势,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。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。  

 

10年四川卷)  

12.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然后回答问题。(8分)  

减字木兰花  

向子湮  

斜红叠翠,何许花神来献瑞。粲粲裳衣,割得天孙锦一机。  

真香妙质,不耐世间风与日。着意遮围,莫放春光造次归。  

【注】向子諲,官至户部侍郎,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。  

1)“斜红叠翠”一句,“红”“翠”和“斜”“叠”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,请简要分析。(4分)  

答:  

2)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?(4分)  

答:  

答案:(1)“红”“翠”点明了花叶的色彩,以“红”借代花,以“翠”借代叶,含蓄而形象。“斜”“叠”描写花叶的形态,“斜”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,“叠”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。  

2)既有对自然“风与日”摧残百花的 ,又有对社会“风与日”摧残香 花所喻 君子的伤感。  

解析: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。炼字,要求分子字的意思、修辞、表现手法、结构作用、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。故答案总结为:“红”“翠”点明了花叶的色彩,以“红”借代花,以“翠”借代叶,含蓄而形象。“斜”“叠”描写花叶的形态,“斜”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,“叠”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。  

关闭窗口